第490章 这倒是出乎他的预料(2/3)
“济北郡卢县郭氏商行,认购国债资金百万,粮食六十万石,期限三年,年利率百分之一。”“南阳郡宛县卢氏商行,认购国债资金一千万,粮食八十万石,期限一年,年利率百分之三。”
“河东郡安义茂氏商行,认购国债资金三百万,粮食六十万石,期限三年,年利率百分之一。”
太仓丞立于治粟内史官署门前,手持一份以宣纸书写的名单,高声朗读。
每提及一人时,便会有一位商人上前签订合约。
按苏牧的说法,这是大秦对每一位认购国债商人的承诺。
无论将来如何,他们都能凭借这份合约和国债凭证来兑现。
队伍依旧漫长,而用于赈灾的资金早已筹齐。
连苏牧本人也没料到认购国债的商人数量如此之多,且出手极为阔绰。
起初,他确实低估了这些秦朝商人的实力。
自古以来,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直至明清时期才有所转变。
当时,军人、官员及自主耕作的农民享有财产自主权。
但商人、赘婿以及后父三类人群,因律法约束,受到一定限制。
例如,即便商人富有,也不得穿着丝绸,即便富裕,也禁止乘坐豪华马车。
即便家财万贯,也不可居住超出规定标准的宅邸,不可雇佣过多仆人,这些都是当时法律所不容许的。
因此,即使商人积累巨额财富,仍不能肆意挥霍。
这就是所谓“虽富无所芳华”的含义。
而且商人的后代不得为官,被流放到边疆开垦荒地的概率较普通百姓高出许多。
在这个时代,即使富有也未必能施展抱负。众多商人虽积攒巨富,却苦于缺乏投资良机。
小主,
苏牧提出认购国债时,立刻引来大批富商争相响应。这不仅是因为国债的吸引力,更源于他们对变革的期待。
苏牧意识到,自己认购国债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商人群体的一种认可。而商人们则从中看到了自身地位转变的契机,而这关键就在于苏牧能否推动改革。
此刻,苏牧悠闲地靠在椅背上,听取下属报告。与此同时,远处嬴政携文武百官前来,身后是严密护送的秦军。
商人们见到密集的军队已感紧张,待发现后方跟随的文武官员,更是惊愕不已。当听见礼宾之声,众人迅速伏地叩拜。
赵高上前一步高呼:“陛下驾临,跪迎!”商人们慌忙放下手中的文件,纷纷跪下。
嬴政笑容满面,而苏牧闻声走出官署,与嬴政对视。“您为何亲临?”嬴政身后的大臣们无不震惊,心中暗想:这天下何处非君王可至?
然而,下一刻便明白,有些地方确实需要说明缘由。
嬴政哈哈一笑,说道:“听闻你这里甚是热闹,特意前来探看,还有诸位爱卿也想见识一下你是如何筹措这么多钱粮的。”
嬴政身后跟随的冯去疾、李斯以及王翦等人,无不带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情景。
这么多商贾竟如此乐意为苏牧送来钱财?
苏牧到底施了何种手段,能让这些人这般心甘情愿地贡献钱粮?
“进来吧,外面的莫停,继续登记,务必于正午前完成。”苏牧随口吩咐,随后径直走向治粟内史的官署。
嬴政则含笑尾随其后,一同进入官署。
紧随而入的还有冯去疾、李斯、王翦、尉缭、内史腾以及蒙毅等重臣,余者皆在外等候。
“并无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