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六村堡焕然一新(2/3)
但实施此法后,粮食短缺的问题大大缓解,许多诸侯纷纷效仿。“父亲,这就是屯田法,详细列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它分为军屯田与民屯田两类,其中军屯田又分边军和内地两种形式。”
“一旦使用此法,七成以上的军粮都能就地解决。父亲知道为何大秦如此贫弱吗?”
“首先,边军的庞大开支是主要原因之一。百万大军每年消耗的粮饷惊人,国家八成的收入都用来维持这些开销。”
苏牧叹了口气,轻轻摇了摇头。“战争倒是打了,可到底有什么实际收获呢?这样岂不是白忙一场?”
嬴政听后脸色微变,显然对这话不太满意。
“话不能这么说。”嬴政反驳道,“至少河套与岭南归入大秦版图,这难道不算成果吗?”
苏牧嗤笑一声:“你所谓的成果,不过是耗费无数人力才换来的罢了。就说灵渠吧,修建时征调了百万民夫,十多万精兵,耗费了多少粮食?最后只得了两郡之地,还得年年防守。”
他又转向河套问题:“即便攻下了河套,若是无法利用,留着又有何意义?”
一番话让嬴政一时语塞。
稍作停顿后,苏牧继续道:“开拓疆域本身并无过错,但若一味追求扩张,却不见成效,反而会拖累国家根基。”他以隋炀帝为例,“隋炀帝时期,虽然国土辽阔,却因穷兵黩武,终致国破家亡,反让李唐坐收渔利。”
大秦与大隋有不少相似之处:皆为雄才大略之君主,皆为一时强国,却都短命而终。嬴政治下,长城、驰道、灵渠相继建成,而杨广亦兴科举、开运河,疆域不断拓展。两位帝王均留下赫赫功绩,但也因此埋下隐患,最终二世而亡。
小主,
汉唐承袭了他们的基业,方有后来之盛。若秦隋稍作收敛,或许历史将改写。
“若能实施此屯田之策,不到三年,秦国定可稳固边疆至匈奴。无外患之耗,辅以善政,三年足以使国泰民安。”苏牧轻啜一口茶水。
嬴政静静听着,内心震撼不已。苏牧的话语虽不算精妙,却让他从对自身功绩的遐想中惊醒。
“朕还有要事,先行告退。此策朕收下,你且放心,绝不会亏待于你!”嬴政卷起竹简,快步走向门外。
“何须着急,吃了午饭再走吧!”苏牧紧跟其后劝道。
嬴政哪里还有心思进食,一心只想赶回咸阳宫召集群臣,商议屯田之策的可行性。
咸阳宫,嬴政书房内。
刚退朝不久,冯去疾、李斯、王贲和蒙毅就被紧急召至书房。
“此乃屯田之法,你们逐一查看,有何意见直言。”嬴政示意赵高递上竹简。
冯去疾率先接过阅读。初见时神色未变,越往后读,眉头皱得越紧。
“边军驻地施行军屯,三成戍守,七成耕作,每月轮换一次,既能保证训练,又能自给自足;内陆城防亦同理,两成守备,八成务农;而民屯,则由官府引导百姓开垦荒地,耕具种子均由官府提供,开垦者只需缴纳少量税赋。”
冯去疾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众人凝神倾听。
“这是军屯?”
“也是民屯?”
书房中的诸位并非愚钝之人,很快看出其中的好处。秦国国库空虚,皆因边军耗费巨大。若真能推行此法,边军负担必减。
仅需修养两三年,秦国必会再度强盛。
“陛下,此乃安邦定国之良策!完全切实可行。”冯去疾激动地说,“如今匈奴局势动荡,无暇南侵,正是施行此法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