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心中却期待苏牧能创造奇迹(2/3)
再来十个!”苏牧一边装袋一边微笑,“味道如何?可算物有所值?”
“极值!全家都要尝尝!”大汉爽朗回应。
见状,更多人围聚过来。苏牧忙不过来,连忙招呼屋内的妇人帮忙,同时让王离派人送几个村里的姑娘进城。
有了第一次尝试,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争相购买。
“每人限购十个,每人限购十个,速购从速!”苏牧一边收钱,一边高声吆喝起来。
即便实行了限购,仍然供不应求。刚出锅的馒头,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这种火爆场面让苏牧都有些措手不及。最终,仅仅一个多时辰,原材料就已耗尽。
苏牧原以为咸阳人富裕,但没想到富裕到这种程度。当天下午,他决定调整策略——扩大生产规模。
没面粉后,他立即通知村里加快研磨,同时请工匠打造石磨,并招募村里的妇女学习制作馒头技术。他还计划打造铁锅和蒸屉,将生产流程标准化、规模化。
次日,闻讯而来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前一天还无牌匾的门口挂上了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苏氏馒头”四字。馒头销售区也改为窗口形式,每个窗口都站有一位穿着统一制服的年轻女子,衣襟上绣着“苏氏馒头”的字样。十个窗口前排满了人。
大户人家虽知馒头美味,却无需亲自动手,只需派下人排队即可。苏牧的限购政策对他们毫无影响,毕竟他们可以轻易召集更多人代劳。
尽管苏牧增加了人手、扩大了规模,馒头依旧供不应求。这次他并未再扩大生产,而是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即使如此,看着堆成小山般的铜钱,苏牧心中仍感到震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短短两天,他卖出两千个馒头,每日收入高达两万钱。照此计算,一个月就能赚四十万钱。
王离站在堆满钱币的院子里,满脑子疑惑。他转头看向苏牧,“大哥,这两天赚这么多?”
苏牧微笑点头,“要是扩大点规模,收入还能翻倍。”
“那还不快买下旁边铺子?”王离睁大眼睛。
苏牧摇头,“不必急。我们还有其他计划,得留余地。”
“一味增产反而会让产品失去吸引力。”苏牧解释道,“必须多样化发展。”
王离皱眉思考,但很快释然。“总之,我要发财了!”想到收益,他算了笔账,收入惊人。
另一边,王离猜测李斯得知此事后定后悔不已。
---
接连三天,苏氏馒头铺前总是排起长队。咸阳城人口众多,需求旺盛,但苏牧每日仅供应千个馒头,供不应求。
即使增加产量,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富裕阶层的需求。可苏牧始终未扩张。
短短三天,苏氏馒头便声名鹊起。即便还未广泛普及,它的热度已让京城内外皆知。连久居府中的李斯也听闻了此事。
从六村堡归来后的第四日清晨,李斯坐在马车中前往朝堂,脸色阴沉如锅底。苏氏馒头的盛况经由他人之口传至他耳中,他特命人前往探查实情。然而,当回报者提及苏牧每日千百个馒头供不应求时,李斯的脸色愈发难看。
每个馒头售价十文,日销千百则每日进账万文,月余便是数十万。而据传,这些馒头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许多人需排队多时才能买到几个,甚至有人高价求购,只为满足他人需求。这表明,苏牧当初所言并非虚夸,年收入百万绝非妄谈。
但问题在于,如此暴利之事,为何李斯却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