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沓中屯田护民生(2/6)
,青色的火焰从麦苗根部窜出,瞬间在敌阵中形成火墙。魏军士兵惊觉脚下的泥土发烫,原来每垄麦苗下都埋着“暖地陶片”,此刻被火烤得如同铁板。“这是……陶片地暖?”邓艾在马上惊呼,他曾听闻姜维在沓中推行“屯田制”,却未想到竟将陶窑技术用于战阵。姜维的连弩手从“生门”杀出,弩箭上绑着的不是箭矢,而是装满麦种的陶罐——陶罐碎裂处,混着桐油的麦种遇火即燃,在敌群中炸成金色的火焰雨。
阿莱娜的狼族勇士们突然出现在魏军后方,每人牵着三头驮着“爆麦罐”的牦牛。这些陶罐用西羌秘火烤制,遇震即爆,罐中装的不是火药,而是炒熟的麦种——麦粒炸开时如钢珠四射,打得魏军士兵抱头鼠窜。姜维望着漫天飞舞的金色麦粒,想起诸葛亮曾说:“农器可化兵器,粮道即是战道。”
邓艾见势不妙,拨马欲退,却见姜维的青骓马已拦在去路。武侯剑与邓艾的开山刀相击,火星溅在麦叶上,竟将“汉”字军旗的影子投在魏军士兵脸上。“邓士载,”姜维的声音盖过呐喊,“你可知这些麦子,每一粒都沾着蜀地百姓的汗?”邓艾望着麦田里的焦痕,忽然想起自己在汝南屯田时,也曾为抢水源与百姓起冲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幕降临时,沓中麦田已化作金色的海洋,只不过漂浮的不是麦浪,而是魏军的尸体。姜维蹲下身,捡起一枚未爆的“爆麦罐”,罐身上刻着“陇右百姓”的字样——这是当地陶工们连夜赶制的,每个罐底都有匠人姓名。阿莱娜的狼头刀滴着血,刀刃上粘着的不是敌人的皮肉,而是烤焦的麦粒。
“伯约,”她递来一块烧焦的魏军将旗,旗面上的“魏”字被火烧出个大洞,露出底下的“汉”字布料,“他们用我们的军旗改制战旗。”姜维接过将旗,发现布料边缘绣着西羌的羊图腾——那是诺敏部落的女子们为汉军绣的护心旗。他突然想起诺敏的婚书,聘礼里的三千斤铁矿,此刻或许正被熔铸成杀向自己的兵器。
子时三刻,姜维率队清理战场。他在一具魏军士兵的尸体旁停下,那士兵手中紧攥着半块麦饼,饼上的牙印与屯田兵的干粮一模一样。张翼捡起饼,发现里面藏着纸条:“爹,这是汉军的饼,比咱们的硬,但能吃饱。”姜维望着星空,想起自己初降蜀汉时,诸葛亮给他的第一块麦饼,也是这样带着阳光的味道。
第二折 羌笛声声传密信
三月初三,西羌部落的“雪狼祭”如期举行。姜维戴着熊爪面具,跟着阿莱娜跳“狼神赐福舞”,狼皮靴踩在冻硬的草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老祭师敲响羊皮鼓,鼓声里混着远处传来的羌笛——那是联络暗号,三长两短,代表“洛阳有变”。
阿莱娜的狼骨耳坠突然发烫,她借着舞蹈的掩护,将藏在面具里的密信塞进姜维手心。密信用西羌文写成,字迹间浸着药汁,显影后竟是刘禅的暗诏:“朕虽降魏,密诏藏于太庙神龛,望爱卿取之,扶立新君。”姜维的指甲刺破密信边缘,血珠滴在“扶立新君”四字上,竟与当年刘备称帝时的朱砂印重合。
“伯约,”老祭师突然用汉语开口,“羌人世代记得,是诸葛丞相教我们种粟米。”他掀开祭坛的石板,露出底下的青铜箱,箱中放着诸葛亮当年送给西羌的“和戎图”,图上用羌汉双语写着:“汉羌同源,永不为敌。”姜维抚摸着图上的狼族图腾,想起丞相临终前说:“西羌乃大汉右臂,需以恩义结之。”
深夜,姜维独自坐在祭坛上,望着东天的启明星。阿莱娜递来一碗热羊奶,奶面上漂着几粒青稞——那是她亲手炒的,带着焦香。“诺敏的冰稻长大了,”她指着远处的试验田,“米粒是蓝色的,像狼族的眼睛。”姜维点头,想起诺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