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徐州城下(3/5)
王奉:“长官,这两支部队,大概什么时候能赶到?”李宗仁想了想:“大概要在十天之后。”
十天王奉若有所思。
这个速度不慢了,汤恩伯军团足足有五个师,规模相当于全盛时期的第59军加第31军。至于孙连仲所部,规模也相差不多。
但该部在娘子关与日军第二十师团血战,损失惨重,不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否补充完毕。
见王奉默不作声,李宗仁开口道:“这次淮北大捷,军事委员会除了一封嘉奖令之外,并不无任何实质性奖赏,还望你能体谅一下。”
他之前也是军阀,和常凯申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对国民政府的诸多做法,也都嗤嗤以鼻。
尤其是在内政和京沪问题上。
新桂系经营两广多年,各类兵工厂体系完备,技术管理人员驾轻就熟。
本着共谋抗战大局的好意,他和白崇禧决定,将兵工厂交由中央统筹管理。
结果可倒好,中央在接手后,将兵工厂内部行政人员全部撤换,派过去的人都是酒囊饭袋,将原本井然有序的兵工厂,硬生生搞得惨淡。
但为了全国团结,一致抗日。
他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京沪抗战,在溃败之兆显现后,他主张有序撤退,节节抵抗。
奈何常凯申坚决不同意,最后英美调停没等到,大批的国军精锐也命丧于此。
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八桂子弟。
这些李宗仁都忍下去了。
结果现在可倒好,王奉领兵在淮北地区,歼灭日军两个甲种师团。
如此滔天的功绩,常凯申却因捕风捉影的“新晋系”之称,在嘉奖上犹豫不决。
实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啊!王奉挥挥手,心中毫不在意:“李长官言重了,大家都是为了抗战大局,岂能拘泥于个人荣誉?”
听到这样的答复,李宗仁笑了笑:“但前不久,我向军政部提议,组建一支新编兵团,得到了明确批复。”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王奉瞬间来了精神。
虚名功利他不缺。
真正能让后人记住的,是实打实的功勋。
前世民众只知道常凯申,谁又听说过林森?
现在唯独能打动有他的,也只有军队了。
李宗仁拿出一封文件,一边说着,一边递了过去:“军政部批准,组建一支新编兵团,由你来挂帅,除了你原本的部队之外,还有张,于两部。”
“肥的很啊!”
王奉看向手中的文件。
这封调令倒是深得他心。
张,于两部,都是一起并肩作战过的兄弟部队,正好能省去磨合时间。
名称很简单——新编第一军团。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常凯申暗中给自己开的口子。
即便作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也不得不关注底层百姓的悠悠众口。
现在淮北大捷都快要被外界媒体,吹成古今第一大捷。
虽然有很多夸大成分,但舆论的势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百姓又不是历史学家,没精力去考究,这到底是不是古今第一大捷。
他们只知道,现在这个关头越能打仗的将军,越能保护他们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至于军官,心思就更加活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