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慈悲唤良知(2/3)
的慈悲,典籍中记载达摩祖师就领悟了这种意境。意境一出,除了那种天生的恶人,否则只要内心还有一丝良善,哪怕隐藏极深,皆会被慈悲意境唤醒。
心中良善被唤醒,若过往有愧,那必心中难安,必会生赎罪之念。
达摩祖师靠着慈悲意境,渡化了许多人,让许多为恶一方之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自己这弟子过往做下太多错事,此时心中必是煎熬无比。
这是心中有愧,若不自我救赎,必然每日良心难安,长久下去,还会形成心魔。
玄慈叩首三下,道了声保重后,起身环顾众师兄弟和少林一眼后,转身毅然决然下山而去。
玄寂等人有些发懵,方丈师兄这就走了?
反应过来的几人,或是挽留,或是求情。
但玄慈心意已决,灵门叹息一声,只说道:“心安即见佛。”
江微尘看着玄慈心怀死意而去,作为慈悲意境的掌握者,他自然知晓其能力。
慕容龙城的慈悲意境是强行渡化,改变他人思想。
但自己借之领悟,再加上修佛几十年,如今慈悲意境已然是真正的佛门慈悲。
他的慈悲意境不强行渡化他人,只是唤醒心中良知。
若过往无愧,则丝毫不影响,若过往有愧,则内心备受折磨,唯有赎罪方能心安。
当然这也不绝对,江微尘领悟的慈悲意境不强行改变他人思想,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而在于唤醒他人心中良知。
而每个人心中对善恶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这与其从小接受的教导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若有人自小就被教导杀人放火并不是罪恶,那就算被慈悲意境影响,他亦能心安理得。
但这种人毕竟只是少数民族玄慈和萧远山心中对善恶的评判还是与大众一致的。
但所作所为却和心中良知相悖,受慈悲意境影响,就会心生愧疚,心生赎罪之念。
玄慈选择规劝叶二娘算是赎罪,选择死亡亦是赎罪。
前者由心而发,后者有几分自愿,几分被迫,江微尘不知。
他此身受少林恩惠太多,颂念佛经,动用慈悲意境实则是存了私心了。
不刻意摒弃心念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人终究是人,有七情六欲,有远近亲疏。
动用慈悲意境,唤醒玄慈心中良知的同时,何尝不是唤醒萧远山心中被仇恨掩埋的良知。
当年的萧远山在雁门关,连杀妻仇人都可放过,如今其已经报复过玄慈。
心中良知一旦被唤醒,又何尝不会再次放过玄慈。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料,萧远山对玄慈的杀心已弱。
玄慈本可以选择退去方丈之位,按戒律处置自己以赎罪。
若心中还不安,那就入世行善,以余生救济更多的人,如此可求一个心安。
可这些玄慈一个都没选,而是选择了以死赎罪。
他已经为玄慈寻了一条活路,但玄慈少林方丈的身份,似乎是成了他活着的阻碍。
少林方丈为少林献身的事情江微尘早已见证了多次。
甚至他此身曾经也是被这样教导的,只是他入少林时年岁已大,单纯的思想教导成效甚微。
所以少林对他选择了真诚,师兄普智对他有求必应,全力提供资源供他练武。
若少林有生死存亡之危机,他会袖手旁观吗?必然是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