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通牒(3/4)
同学,民国时在北洋做过湖北督军。卢永祥,字子嘉,《北洋武备学堂》分校《山海关武备学堂》毕业,民国时在北洋做过沪浙联军总司令,以及江苏宣抚使。
鲍贵卿,字廷九,早年先入与山海关武备学堂,后入《北洋武备学堂》三期炮科,民国时在北洋做过吉黑两省督军和北洋陆军总长。
王怀庆,字懋宣,《北洋武备学堂》步科一期,民国时在北洋先后做过蓟榆镇守使、京城步军统领、京畿卫戍总司令兼第十三师师长、热河都统、热察绥三特区巡阅使等。
马龙标,字锦门,也做过山东护军使。
田中玉,字蕴山,《北洋武备学堂》炮科一期,民国时在北洋先后做过陆军部次长、察哈尔都统、山东督军兼高官。
而孙传芳,更是日后更是做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
手下有这么多枭雄人物,王英楷自然也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由于他死的早,所以名声不显。
王英楷和段祺瑞有些相像,他也比较严于律己,而且人也很聪明。
因为武卫右军聘有德国教练,他们沿用德国操典操练武卫右军士兵,由于德语晦涩难懂,严重影响操练效果。
经过观察琢磨,王英楷将操练常用语改成通俗易懂符合国情的训练用语,“立正““稍息“这些口令用语,就是王英楷首倡,而且一直沿用至今,但知其源者寥寥。
此时满脸焦虑的王英楷,一边听着身侧一个精干的年轻少尉军官在读着一份刚刚从一个路径此地的晋省商人那里得来的《大公报》,一边不时微微侧目观察着身旁几个竖着耳朵倾听报上内容的高级军官们的表情。
这些军官中,三个少将军官正是张怀芝和王占元、马龙标,其它几个军官都是上校军衔,正是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马龙标及炮标标统田中玉。
而那个读报的少尉,则是王英楷的小舅子孙传芳。
发剪发事件后,王英楷就将就要毕业的小舅子孙传芳,从保定军校叫回涿州,几天后就在陆军部给孙传芳办好了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公文,由于时间还早,王英楷就把他带在身边了。
虽然一心二用,可丝毫不耽搁他手中不停扇动的折扇的动作,甚至偶尔还要抬头看看碧蓝如洗的晴空,然后再看向远处群山间时隐时现的山路。
孙传芳正在读的,《大公报》已经是七八天前的了,上面刊载的正是滕毓藻发出的几份通电明折,还有成立民阵的公告。
虽然报纸是很多天前的,可对于王英楷和他的第三镇的心腹部下们,依然是全新的消息。
因为从涿州一路穿山越岭,有四百多里山路,他们紧赶慢赶,先头部队第一协第一标的鲍贵卿部昨晚也才刚刚赶到平型关。
按照铁良的安排,王英楷部要去陕西负责整编陕军,他也被委任为陕西提督,而何宗莲部进驻山西,和他的任务相同,也被委任为山西提督。
如果他率部乘火车在郑州下车,然后徒步赶去陕西会快很多,可由于被他们拦截的火车数量不足,京城至信阳这一段路途,多是平原,铁良不敢多耽搁。
铁良又很担心被直军拦截,尤其担心黄河铁桥等关键之处被破坏,导致被直军追上,所以拦截的火车只能优先满足铁良带走的三镇顺天军。
而王英楷和何宗莲也不敢走大路到石门,在进入井陉口,经娘子关进入山西,他们同样担心被滕毓藻的追兵拦截。
所以,王英楷和何宗莲一商议,就决定走紫荆关入晋,这条路早早就钻进大山里,滕毓藻就是想要追他们,也一样来不及。
只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