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4章 骤雨砺兵锋,长风破旧疆(4/5)
就这么一点官吏,往往是要管理数十里,上百里方圆,数万,甚至十余万的人口,所以是根本管不过来的,绝大多数事项,都是依赖于地方士绅合作,外包给士族大姓代理。刘协对于曹操不满,但是他想要改革,改良,或只是改动,都需要人手,钱财,而他所有的钱财又只能来源于地方的士族乡绅,所以实际上刘协任何的『改』,都会只限于很小的范围。
最为关键的一点,古代封建王朝的治理困局,包括刘协所面临的所谓困境,其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政治透明天花板。看着似乎有无限上升的空间,有更多的田地就有更多的收入,更多的人口,但是实际上当社会复杂度超越集权体制的承载能力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治理成本的飙升与制度创新的匮乏,共同构成了皇帝们难以突破的界限。
只有类似于斐潜那样,在农业基础上扩展手工业,发展商业,才可能击碎这种透明天花板……
可是刘协对此感觉到了恐惧和忧虑,因为在这些方面上,他什么都不懂。
而且现在,刘协也为这种恐惧和忧虑找到了一个理由和借口。
斐潜没有遵他的诏令!
刘协觉得脸上似乎有些疼。
……
……
前线因为大雨不得不暂停战斗的消息,也传递到了斐潜之处。
他也没有催促。
斐潜这里的雨倒是停了,可是道路泥泞,也要等干燥一些才能继续往前。
行军作战需要客观条件的配合,治国理政同样也是需要。
套一句话来说,前线的军校兵卒只需要打仗搏杀就行了,而斐潜要考虑的问题……
咳咳。
斐潜现在考虑的问题,就是下一个阶级意识形态的可能变化。
在汉末当下的窗口期,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其他的事情,旁人都可以替代他去做,唯独只有这一件事情,只能是斐潜独自来完成!
斐潜很清楚,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天子制度神圣化之后,加上阴阳五行学说与宗法制度结合,形成“『天命、德政、礼制』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这种理论体系因其自洽性,成为难以突破的思想桎梏。
三角形,就是最为稳定的架构。
这也导致了在汉代之后,上层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了。
三角形的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再加上中低层的『郡县官僚,大族世家,地方乡绅』三位一体,相互变化,又相互稳定三角形下层政治执行体系,基本上也就是在技术条件限制下已达到农耕文明治理效能的极限。
这种既得利益集团维护现有秩序的能力,是远超过改革的动力的,因此可以看到在大汉之后,天子模式就成为了固定的标配,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斐潜思索着。
大汉当下,就像是目前的战局,前有敌军拦阻,天有风雨,脚底下还有烂泥。
如果什么都依旧,杀就了事,然后屠龙者变成恶龙,其实很省事。
但是么……
那么,穿越还有什么意义?
从上古部落炎黄开始,其实华夏就一直都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着发展。
夏商周是一个体系的,到了周王朝的时候分封诸侯,走在了世界的先列,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体系,更是沿用了千年的有效治理分封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验证了大分封模式在华夏这种广袤的国土上的绝对不适合。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